- 手機:
- 13926082613
- 電話:
- 020-39280356
- 郵箱:
- sunhayl@foxmail.com
- 地址:
- 廣州白云區華邦物流園C區5-412
海口構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實施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思路
海南省海口市的都市農業肩負有既要保證本地市場,又要發展全國冬季“菜籃子”的雙重責任。在描繪“十二五”海口現代都市農業發展藍圖時,海口市農業局局長甘運明表示,海口將創新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思路,以重點項目促進產業升級,打造品牌,提升競爭力。特別是爭取國家農業部支持,發展現代農業,構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力爭實現“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的至2015年,將海口建成全國冬季瓜菜基地、全國現代農業示范區、畜禽出島出口基地、生態循環農業和設施農業示范基地。
集群 加快產業布局優化
“適應產業發展新趨勢,就心須以經營市場化為導向,依托主導產品及專業分工協作,促進社會化配置和地域集中,使海口熱帶現代特色農業向產業集群方向發展。”甘運明告訴記者,“十二五”海口農業將推進“六大園區(產業帶)一中心”建設,以集群產業發展之路加快產業布局優化步伐: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項目將實施菜籃子、動植物防疫等十大工程108個項目,以提升農業綜合及農民穩定增收能力。
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在沿海榆東線和瓊文公路各鎮范圍內繼續發展以畜牧為主線、以沼氣為紐帶,豬-沼-果(菜)協調發展的生態循環農業。
現代農業展示示范園,使海南省現代農業展示示范園成為帶動全市休閑觀光農業發展龍頭。
桂林洋農產品加工產業園,以加工產業園區龍頭作用拉動上下游產業。
休閑觀光農業示范帶,打造濱海原生態和特色風味飲食休閑農業產業帶、中部紅色及現代鄉村生態游休閑農業產業帶、西部火山文化休閑農業產業帶等三大休閑農業產業帶。
羊山地區農業結構調整產業帶,圍繞羊山地區灌溉項目建設,助推火山巖區特色產業發展。
海南中商農產品中心交易市場(物流中心),將其建成集農產品貯運、檢測、信息、配送、集散和農超對接的物流平臺,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升級。
品牌 提升農產品競爭力
打造區域特色的農業強勢品牌,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推動農業與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已成為很多城市農業與新農村建設進程中的重要論題。
據介紹,“十二五”期間,海口將完善“三大體系”建設,創立優質農產品品牌,提升市場競爭力。同時實施“五大工程”,推進科技應用與龍頭優勢對接,提高現代農業政策和市場保障能力。
據了解,“三大體系”建設首先是建立完善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檢測體系;其次是完善產業化經營體制,建設物流網絡體系;此外,海口還將完善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基礎設施體系建設,促使無疫區通過國際衛生組織認證,為畜產品出口提供保障。
“五大工程”包括農業人才工程、農業信息化工程、農業產業化工程、農產品品牌工程、政策保障工程。而在政策保障工程方面,海口將嚴格執行和兌現好《海口市本級財政支持農業產業貸款》等13項優惠政策及資金管理辦法,編制和實施好《休閑觀光農業產業發展規劃》等13項專項發展規劃,增強“十二五”農業發展的保障功能和指導性。
此外,海口還將繼續扶持發展以設施大棚、田頭冷庫、噴滴灌設施為核心的設施農業。今年著重創建羊山地區常年蔬菜示范基地,以治水改種示范,幫助羊山農民掙脫長期以來缺水干旱低效農業的束縛,發展羊山地區富硒特色瓜菜。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項目,目前也正在爭取農業部資金支持。
至2015年,海口將力爭實現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翻一番,農業總產值100億元,農業增加值65億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10000元左右,這是海口市“十二五”規劃綱要為農業制定的目標,用現代農業發展思路來謀劃的農業發展藍圖。
以沼氣為紐帶 以養殖為核心
生態循環農業年直接效益5000萬
養殖場(區)畜禽糞污資源化,發酵制沼成能源,農家灶臺用沼氣,做飯燒水不用柴,管送、車送將沼液“營養”輸到田間,免費送去優質肥……養殖-沼氣-肥料-作物,一個完整的生態閉合循環圈就這樣形成了。業內人叫它生態循環農業,農民叫它“豬-沼-作物”產業。近年來,海口大力發展“豬-沼-菜”、“豬-沼-果”產業,走出了一條以沼氣為紐帶,以養殖為核心、以綜合利用為特點的減排、節能、節水、節肥、節支增收的現代生態農業發展之路。
民心工程沖破發展瓶頸
海口市生態循環農業曾經一波三折。2003年海口開始引導建設,當時以單家獨戶建設戶用型小沼氣池為主,遇到了農民觀念、農戶畜禽糞便來源的制約,工作一度陷入困境。市農業局提出以大型養殖場區與大中型沼氣項目聯姻為發展突破口的構想,得到了海口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后,率先在海南省開展大型“養沼聯姻”示范。
經過2005、2006兩年艱難示范,2008年海口市沼氣事業獲得海南省農業廳支持,啟動省、市共建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項目。海口市委、市政府更是連續3年把沼氣配套發展項目作為民心工程和為民辦實事的重點事項補貼發展,市、區、鎮、村四級聯動,強力推進。
“七個一”和“物管”模式
在推動生態循環農業實踐中,海口的“七個一”模式應運而生。“七個一”即:一個村(企業)建設一個養殖小區、配套一個沼氣工程和一個沼氣服務站、創辦一個沼肥利用種植基地、引入一個龍頭企業帶動、農村養殖成立一個專業合作社。與此同時,“豬-沼-果”、“豬-沼-菜”、“豬-沼-糧”的多種循環農業模式,也在新建項目中廣泛應用。“豬入圈、糞入池、氣入戶、肥入園、廚無煙、燈非電”成為現實。
走進羅牛山生態農產品公司道美“豬-沼-菜”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基地,仿佛走進了一個大花園。基地擁有一個年出欄1.5萬頭的生豬養殖小區,年產沼氣28.8萬立方米、沼肥3.6萬噸,年發電18萬度,還有一個105畝的設施大棚,100平方米的保鮮冷藏庫。基地的部分沼氣無償供應周邊的道美村、樂行坡村75戶農戶。
在建設生態循環農業過程中,海口市引入物業管理新理念,在海南省率先引導和扶持建立基層沼氣物業管理服務站,進行維修、沼液分配供應等保障性服務。目前已建立鎮級、村級沼氣物業管理服務站91個,沼氣池正常使用率為99%。
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共贏
生態循環農業給農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直接變化。海口市瓊山區三門坡鎮清泉村委會琉球村的蒙美昌告訴記者,在農業部門的幫助下,2007年他建起了年出欄3000頭生豬的養殖小區,以沼液種植辣椒,既節肥節水,又降低生產成本,瓜菜又高產品質更好。去冬今春他家種植的臘豐3號辣椒,畝產量高達1.3萬斤,畝產值在9000元以上。
海口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十一五”期間,海口市沼氣池建設從分散的戶用型向更集中、供氣能力更強的大中型、聯戶型轉變;綜合利用從簡單的氣燈照明、生活燃料向集中供氣、沼氣發電、沼肥綜合利用轉變;后續服務從松散型向規范化物業管理轉變;沼液利用從桶裝肩挑向車輛運送、管道輸送轉變,經濟、社會、環保效益十分明顯。年凈化養殖廢棄物和年產優質肥各300多萬噸,年產相當于1.4萬噸煤的沼氣1800萬立方米。全市循環農業產業實現了節支增收,年直接經濟效益近5000萬元。近年海南省曾4次在海口市召開沼氣現場會,連續5次在海南省相關會議上做了經驗介紹,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建設得到農業部領導肯定和聯合國綜合糧食能源考察團的高度評價。
據介紹,海口正在進行沼肥的綜合利用創新。加快“沼液+秸稈+生物菌”生物有機肥研發和推廣,探索生態循環綜合利用的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