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機:
- 13926082613
- 電話:
- 020-39280356
- 郵箱:
- sunhayl@foxmail.com
- 地址:
- 廣州白云區華邦物流園C區5-412
自古以來,海口就是一個繁盛的對外貿易商埠,素有“瓊州門戶”之稱。白沙津、海口浦、新港、秀英港、馬村港……一個個港口的名字,見證著一座城市的發展變遷。
2005年,省、市政府提出了“三港合一、四港分離”的設想,對秀英港、新港、馬村港3.5萬噸級碼頭進行合并重組,成立海南港航控股有限公司。2006年3月,為進一步加快港口發展,海南港航下放海口市管理,以此為契機,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以港興市”的發展戰略。
近年來,隨著城市的發展壯大,海口新港的交通問題、環保問題、城市生活岸線問題等一系列矛盾日益突出。新港附近不僅有水產碼頭市場,而且各種商店已形成了包圍之勢,港口前的道路漸漸被商鋪攤位及各種貨運車輛、三輪車擠占,周邊環境越發混亂。
2011年6月14日下午6時,“紫荊6號”客輪一聲長笛,作為海口新港客班輪最后一班,載著51名乘客徐徐駛向海安港。新港正式結束客運歷史,搬遷至秀英港。
但海口新港面臨的問題在秀英港區也一樣存在。據業內人士分析,每天從秀英港進出港的車輛平均有3300輛左右,高峰期超過7000輛,有時幾艘船同時回港,數十輛車一下子涌向濱海大道,造成嚴重擁堵。此外,由于天氣原因停航和客運高峰期,滯留的過海車輛經常在濱海大道排起長龍。隨著海口市第二辦公區的啟用,上班和辦事的人常經過這里,也使這一帶的交通壓力增大。
秀英港區周邊也漸漸形成了商業區和住宅區,周圍發展空間被壓縮得越來越小,城市規劃等條件也限制了其港口經濟形態的進一步發展。在林健看來,秀英港區的搬遷既是城市規劃的需要,又是港口自身發展的要求。“海口港吞吐量主要集中在秀英港區,目前秀英港區吞吐量已超設計能力70%。”
新產業群
秀英港華麗轉身
“秀英港區搬遷后,將納入海口市城市發展規劃中,未來秀英港區的發展,也將以全新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林健介紹說,根據海口港總體規劃,海口港各個港區的主要功能劃分如下:
秀英港區:近期以集裝箱、商品汽車滾裝運輸和客運為主,兼顧大型郵輪停靠。遠期規劃為國際郵輪客運、國內客運、游船及游艇碼頭。
新海港區:將建成為火車輪渡和客貨汽車滾裝運輸專用港區,為海南與內地之間陸島運輸及海南省生活物資集散、配送服務。功能包括車客滾裝業務和物流產業。
馬村港區:將建成為海口港的綜合性中心港區,主要以承擔集裝箱、油品、散雜貨及危險品運輸為主,并做大規模臨港產業開發。
“秀英港區搬遷,可以讓海口城市產業布局更合理。”在林健看來,秀英港區的華麗轉身將產生多重社會效應。首先是城市形象得以美化,打造海口城市會客廳,成為海口名片,提升海口的城市品位;其次是財政收入得以增加,財政可長期得到秀英港區開發及經營過程產生的稅費;就業崗位得以增多,將形成新的兩個經濟產業群,可為海口市帶來20多萬個就業崗位;其三是國有資產得以壯大,港航控股作為全資國有企業,其發展壯大就是國有資產的壯大;其四是稅源得以保證,兩個經濟產業群的開發經營,將可每年為海口市帶來近30億元稅收。
在分析秀英港的搬遷,海口將形成新的產業群時,林健說,這其中首先是秀英港旅游產業群。
秀英港改造后,預計北部片區年游客總量將達1310萬人次,南部片區和海上功能可帶來國際游客50萬人次,國內游客100萬人次,短途旅客200萬人次,海上旅游100萬人次。預計該片區將可給海口市帶來120億元以上的GDP和12萬個就業崗位,每年給政府帶來約12億元左右的稅源。
其次是馬村港為中心的港口經濟產業群。港航控股馬村、新海港區將形成6300萬噸的吞吐量,其中集裝箱250萬TEU,輪渡310萬輛次。預計每年給政府的直接稅收4億-5億元,間接稅收16億元(按國內港口平均每萬噸吞吐,可帶動臨港產業260萬元的產值計),提供15萬個就業崗位。
區港聯動
實現“以港興市”目標
“省委書記羅保銘、省長蔣定之在秀英港集裝箱碼頭調研時的講話精神,給我們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給了我們工作的動力。”林健介紹,“十二五”期間,港航控股將采取BT模式加快馬村港2、3、4期和新海港客運滾裝碼頭建設,加強港口與中海等大型航運企業的合作。應用“前店后場”發展模式,實現區港聯動,鞏固海口港在全國沿海港口群中的重要作用和樞紐地位,實現海口市“以港興市”的發展戰略目標。
BT(Build Transfer)即建設移交,是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領域中采用的一種投資建設模式,是指根據項目發起人通過與投資者簽訂合同,由投資者負責項目的融資、建設,并在規定時限內將竣工后的項目移交項目發起人,項目發起人根據事先簽訂的回購協議,分期向投資者支付項目總投資及確定的回報。
據了解,“十二五”期間,市政府擬參照省政府項目代建模式,與有意向、實力強的投資人開展港口項目BT合作,加快馬村港2、3、4期和新海港客運滾裝碼頭建設,提前4年完成港口建設任務,以滿足國際旅游島建設帶來物流、人流高速增長的需求。
政府主導,加強港口與中國海運集團、中國遠洋集團等大型航運企業的合作。通過培育海口至大連、營口、天津的南北航運干線,搭起南菜北運、北糧南運的橋梁,加強海南與東北地區的經濟貿易往來。航線網絡的豐富和不斷完善,將極大推動我省海運、陸路運輸等行業的壯大,推動我省物流產業的發展。
加快新海物流園、保稅區、馬村港物流園區的建設,應用“前店后場”發展模式,實現區港聯動、優勢互補,使港口的物流功能和貿易功能有機結合,推動臨港經濟發展,增強港口輻射帶動能力,服務全省經濟發展。
林健對未來的海口港發展前景充滿信心。他分析說,預計“十二五”末,海口港吞吐量將超過1億噸,占全省總量的66%,其中集裝箱吞吐量達到200萬TEU,占全省總量的80%,占環北部灣總量的55%,汽車輪渡達到310萬輛次,輪渡貨物吞吐量6200萬噸,旅客吞吐量達到2500萬人次。海口港基本實現環北部灣集裝箱中心港、陸島運輸中心和區域物流中心的發展目標,搭建起完整的港口服務體系,成為功能完善、信息通暢、優質安全、便捷高效的現代化億噸大港。此外,依托港口的輻射帶動,促進臨港工業、臨港服務業、臨港金融業、臨港物流業的集聚發展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港口經濟實現質的飛躍,為海口市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強勁的增長動力,同時也充分發揮海口市作為國際旅游島中心城市和全省綜合交通運輸樞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