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機:
- 13926082613
- 電話:
- 020-39280356
- 郵箱:
- sunhayl@foxmail.com
- 地址:
- 廣州白云區華邦物流園C區5-412
10月底就提前打響的“雙11”購物節預售,似乎未取得理想中的效果。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14日發布數據顯示,10月中國快遞物流指數為99.9%,比上月回落3個百分點。其中,商務快件指數回落4.1個百分點。
快遞數量回落的同時,消費也低于預期。
11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1-10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0575億元,同比增長0.6%,比1-9月份回落0.1個百分點。10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271億元,同比下降0.5%,環比下降0.68%。
“從數據來看,10月疫情影響增強、汽車支撐減弱,就業壓制尚未緩解,社零再度轉負。”國金證券首席分析師趙偉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綜合來看,疫情多發散發對企業生產經營造成一定影響,短期因素影響下市場供需兩端有所收窄,消費和就業市場在上月好轉的情況下再次受限。
“但是也要看到,基本生活消費、網上銷售保持穩定,對于消費的支撐作用在逐步顯現。從下階段情況來看,盡管消費增長面臨很多困難,受到一些短期沖擊,但是消費持續發展、長期向好的態勢是不會改變的。”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表示。
10月數據下降
“今年以來,社零增速一直不太穩定,10月多地散發的疫情又對居民消費造成一波沖擊。中高風險地區數量增加的背景下,居民生活半徑縮小,城際出行減少,消費場景明顯受限。”紅塔證券宏觀分析師楊欣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從10月份情況來看,受到國內疫情散發多發的影響,部分地區接觸性聚集性消費受到一定沖擊,尤其是部分服務性消費總體放緩。10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0.5%,其中餐飲收入下降8.1%。
生活必需品供應相關業態則保持小幅增長。前10個月,生活必需品供應比較集中的便利店、超市零售額分別增長4.6%和3.7%,限額以上單位糧油食品類、飲料類、煙酒類、日用品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9%、6.6%、4.2%和1.6%。
從10月份來看,限額以上單位糧油食品類、飲料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8.3%和4.1%,增速分別比限上單位商品零售額增速高8.3和4.1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10月汽車零售額同比增長3.9%,和前一月的14.2%增長相比降幅明顯。
在楊欣看來,這是由于汽車積壓需求釋放完畢,加上政策刺激效果進入平穩期,以及涉疫地區經銷店閉店情況較突出,車展等活動也較少,汽車銷售受阻。
而出行的數據也不盡如人意。2022年國慶節假期7天,全國國內旅游出游人數同比減少18.2%,按可比口徑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60.7%。實現國內旅游收入同比減少26.2%,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44.2%。
不過,盡管消費市場受到短期沖擊,但我國消費市場持續恢復的基礎沒有改變,消費規模擴大、結構升級的態勢仍將延續。
一個亮點是,網絡零售對市場銷售的帶動作用仍持續顯現,一定程度上支撐了消費。近年來,線上消費對消費市場的拉動作用凸顯,前10個月,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7.2%,比1-9月份加快1.1個百分點,對市場銷售增長的拉動超過1.5個百分點。而新業態、新熱點不斷出現,有望貢獻新增長動力。
未來消費拉動或有所回暖
“總的來看,受到國內外各種因素影響,消費還面臨不少挑戰,但是隨著各項促消費政策逐步實施,隨著經濟逐步恢復、居民就業改善、收入增加,消費保持恢復態勢仍然是值得期待的。”付凌暉表示。
畢馬威研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 3.2%,但消費支出實際增速僅為1.5%,隨著疫情防控政策的進一步優化,以及居民對就業預期、收入信心的修復,線下消費場景將逐步恢復,消費需求將進一步得到釋放,支撐經濟增長。
特別是隨著信息技術廣泛應用,新的消費模式不斷增加,對于消費的帶動和支撐作用逐步顯現。
不過,付凌暉也指出,當前,外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還比較多,國內需求恢復仍顯不足,企業經營仍比較困難,推動經濟持續恢復發展仍面臨不少困難。
當前,“生產強、消費弱”的特征明顯,對應的促消費政策也在不斷升級。在9月12日的國常會上,提到要促進消費恢復成為主拉動力,同時多地政府借助十一黃金周發放消費券,提振消費信心,激活市場活力。
按照預測,接下來為穩定宏觀經濟大局,促進消費修復,政策面仍需要在適度擴大消費券、消費補貼發放范圍和力度,填補居民購買力缺口,刺激消費需求方面繼續發力。
畢馬威四季度《中國經濟觀察》研報也顯示,展望下一階段,疫情后消費的恢復一直弱于生 產、出口等領域,恢復空間依然很大。政府也在出臺更 多的政策促進消費的復蘇。預計隨著疫情防控政策的進一步優化,以及居民對就業預期、收入信心的修復,線下消費場景將逐步恢復,消費需求將進一步得到釋放,支撐經濟增長。
“從10月份情況看,經濟恢復勢頭有所放緩,但要看到,中國經濟韌性強、及時推出的各項穩經濟政策也在持續顯效,經濟持續恢復態勢仍能保持。按計劃,下階段,將狠抓政策落實見效,持續穩就業穩物價,推動經濟持續恢復發展。”付凌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