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機:
- 13926082613
- 電話:
- 020-39280356
- 郵箱:
- sunhayl@foxmail.com
- 地址:
- 廣州白云區(qū)華邦物流園C區(qū)5-412
成品油價格備受各界關注。近日,針對網(wǎng)上流傳“國際油價下跌國內油價卻反升”等說法,國家發(fā)改委價格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將2008年6月與目前的國際、國內油價作對比,要充分考慮國家宏觀調控和稅費改革兩方面因素,才能得出客觀、準確的結論。
近日,一篇名為《2年前的油價是74美元,現(xiàn)在還是74美元,可是汽油價卻漲了2630元一噸》的帖子在網(wǎng)上火暴流傳,其對于“國際油價下跌國內油價上漲”表示質疑。
此前,社會上就對“漲快跌慢,漲多跌少”、“國有石油巨頭可能正在以每升2.4元的超低價格出口成品油”等怨言一直不絕于耳,一些專家甚至直斥石油壟斷巨頭損害公眾利益;而石油巨頭則不斷強調自己受了莫大的“委屈”,聲稱中國的成品油價偏低。中國的成品油價格似乎陷入了“羅生門”。那么,成品油價為何頻頻遭遇公眾“誤解”,成品油定價怎樣才能取信于民,讓人心服口服?
透過成品油定價過程中紛紛擾擾的表象,我們不難看到,公眾對當前成品油價格心存疑惑的一個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對煉油企業(yè)的“盈虧平衡點”不明真相,總是懷疑石油巨頭攫取超級壟斷暴利。其實,國際原油價格從猛漲到狂跌,在2008年油價經(jīng)歷“過山車”的過程中,煉油業(yè)務“盈虧平衡點”成為了一個人們極為關注的詞語。在國際原油價格猛漲之際,中國頻頻出現(xiàn)油荒,公眾將其理解為“逼宮”漲價。而在國際原油價格狂跌之時,雖然成品油價格有所下調,但公眾對此并不滿意,依舊質疑石油巨頭攫取壟斷暴利。
面對公眾對油價的所有質疑,從國家發(fā)改委到兩大石油巨頭雖然做出了諸多解釋說明,但對煉油業(yè)務“盈虧平衡點”沒有做出清晰準確的說明。也因此,石油壟斷巨頭和國家發(fā)改委對成品油價所做的說明和解釋,都難免會被“誤解”。
顯然,發(fā)改委對此番油價“漲快跌慢”的評議持否定態(tài)度。此前,坊間與主管部門圍繞油價的爭議早已有之,只是成品油定價是否準確遲遲難有定論。導致這一尷尬局面的根源在于,國內成品油市場競爭并不充分,看似縝密的成品油定價公式實際上卻導致了價格杠桿失靈。
事實上,廣大車主近期的直觀感受是油價“漲得快,跌得慢”。更有細心的網(wǎng)友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從2008年6月至今年6月,油價上漲7次、下降4次。現(xiàn)今,國際油價重回兩年前75美元每桶的價位,而國內油價每噸卻漲了2630元。對此,發(fā)改委解釋稱這是一種誤解。主管部門認為,現(xiàn)行的成品油價格機制始自2008年年底。如果從那一時期為計算起點,國際市場原油從每桶45美元左右震蕩攀升至目前的75美元左右,累計漲幅近70%,而同期國內油價經(jīng)過十次調價后累計漲幅不超過30%。
爭議雙方在自定義的時間范圍內各執(zhí)一詞,讓國內成品油價格的合理性成為了一道“羅生門”。由于測算價格的“溫度”標準不同,一個在講華氏溫度一個在講攝氏溫度,那么張飛與李逵自然難分武功高下了。其實除了二者在時間標準上自說自話外,這種將國內、國際油價進行簡單對比的方法本身也是疑問重重。以中美兩國為例,中國汽油稅約是全美平均水平的兩倍,而國內的運輸成本也較美國高出約一倍。既然成品油價內稅費與成本大相徑庭,那么直接對比國內外油價則難免有失偏頗。更進一步講,國內外油價的形成機制也相去甚遠。國際市場油價的影響因素甚多,不僅包括正常的能源消耗,還包括國家戰(zhàn)略因素、地緣政治變化、石油儲備調節(jié),以及投機資金的炒作等多個方面。而我國油價則是依據(jù)一套既定公式?jīng)Q定,具體而言,國內成品油價格是以海外三地的原油價格為基礎,再加上煉油企業(yè)的合理成本后得出。以此觀之,國內外成品油價格的形成機制迥異,判斷國內油價高低還應從本地市場的供求著眼。
需要提及的是,主管部門當下推出的“定價公式”雖然在表面上讓油價調整有章可循,實則卻給石油巨頭提供了“穩(wěn)賺不賠”的制度保護。首先,由于信息不對稱,究竟如何算是煉油企業(yè)的“合理成本”,外界根本就不得而知。既然這部分成本可以全部計入價格由消費者買單,那么石油生產(chǎn)企業(yè)也就失去了提高工藝,繼而控制成本的內在動力。其次,海外三地市場的價格波動成為了國內成品油定價的基礎,但現(xiàn)實中國內煉化企業(yè)所使用的原油只有不到一半來自于海外,另外一大半則來自于國內的自采原油。而海外采購原油與國內原油成本相去甚遠,當下國際原油價格為60美元/桶,國內的石油開采成本不過每桶6到8美元而已,這就給石油巨頭坐享高利潤回報埋下了伏筆。以此而言,盡管國內外油價高低的確難以直接比較,但是既有價格形成機制的現(xiàn)實弊病確實是不爭的事實。
行政部門不應該以“時間技巧”來規(guī)避公眾的質疑,一味維護而不是改進價格機制并不符合科學發(fā)展的邏輯規(guī)律。既有定價公式讓石油巨頭有了“多生產(chǎn)多贏利”的目標,以至于國內煉油產(chǎn)能過剩局面延續(xù)。數(shù)據(jù)顯示,2009年國內新建煉油產(chǎn)能3700萬噸,總產(chǎn)量達2.6億噸,高于去年的成品油消費量2.07億噸;而今年預計又將新建3150萬噸煉油產(chǎn)能。一方面是成品油市場供過于求的局面未有緩解,另一方面卻是以公式而定的油價攀升。成品油領域市場與行政雙重力量的碰撞難免會激起坊間熱議。回顧歷次油價調整,“降價無人喝彩、漲價則批評連連”成為了慣例。平息坊間質疑的關鍵在于,減少行政干預,為成品油市場注入競爭活力。當然,成品油當屬國家戰(zhàn)略物資,其價格漲跌對GDP等宏觀經(jīng)濟數(shù)據(jù)有著直接的影響,行政干預不可能立即放手。但這并不意味著當前高度壟斷的供給格局就應該一直延續(xù)下去。在“新36條”政策的指導下,如果能有更多的民企邁入石油領域,那么必將會激起一池春水,讓傳統(tǒng)石油巨頭感受到競爭壓力。屆時,廣大消費者的聲音將會得到更多關注與尊重,成品油市場才會上演真正的供求博弈。
在競爭充分的環(huán)境下,國內成品油價格的合理區(qū)域在哪里,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價格的真正差異是什么,市場將能夠給出讓人信服的答案。
當前,成品油價真的很“糾結”。對掌握成品油定價權的部門,對石油巨頭,對普通公眾來說,都感到很“糾結”。而“糾結”的根源在于,雖然成品油定價機制已經(jīng)公之于眾,但公眾還是感到隔了一層“毛玻璃”,在公眾眼里,成品油定價機制沒有做到完全公開透明。#p#分頁標題#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