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機:
- 13926082613
- 電話:
- 020-39280356
- 郵箱:
- sunhayl@foxmail.com
- 地址:
- 廣州白云區華邦物流園C區5-412
低碳綠色供應鏈新聞:《綠化中國供應鏈》報告分析
(2010年11月)近日發布的《綠化中國供應鏈:在華供應商改進環境表現的實踐經驗》報告表明,在華供應商通過執行嚴格的環保標準,提高環保方面的表現,為中國商業探索“綠化”之路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模式。
該報告由世界資源研究所(WRI)、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及道和環境與發展研究所(IED)在10月22日召開的“綠色供應鏈——中國企業的挑戰還是商機”研討會上共同發布。沃爾瑪、通用電氣、3M中國有限公司等跨國企業代表,本土企業,國內外環境公益組織及相關媒體到場參加了活動。
《綠化中國供應鏈:在華供應商改進環境表現的實踐經驗》報告由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世界資源研究所顧問張智康等專家撰寫。報告從290家在環境上表現突出的在華供應商中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5家企業,分別來自紡織業、制鞋業、消費品、皮革業與電鍍行業,著重展現了這些不同行業的企業在中國面臨挑戰的商業環境中,通過提升其環境表現,尤其是廢水處理方面的改進,增加其市場競爭力的真實案例。
這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著重論述了以下問題:供應商采取了怎樣的管理措施而非僅僅是技術手段提升環境表現;如何通過低成本解決方案改善環境績效;曾經出現環境違規的企業如何改進環境表現;多個利益方參與和第三方審核如何有力推動供應商改進環境表現。通過這些問題的論述,為更多欲直面環境考核的供應商提供借鑒。
“我們看到,在華供貨商完全能夠找到有效的、創新的辦法來降低環境影響,”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報告的主要作者馬軍表示,“但要促使其成為負責任的制造商,主要利益相關者,尤其是作為采購方的企業,也需要證明他們足夠重視供應商良好的環境表現。”
事實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將“綠色供應鏈”管理機制納入到了他們的戰略發展規劃中,以證明他們對“綠色供應商”的青睞。全球供應商需要達到他們的考核指標,才可能繼續與其開展業務,如果中國企業達不到“環境標準”,無疑將在國際商業活動中蒙受損失。
“全球市場的發展正在要求中國企業改善其環境表現,那些重視環境表現的供應商將比對手們更具備競爭優勢。”世界資源研究所顧問張智康稱。同時,張智康表示,這種要求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可能比預期更大,由于中國是世界上主要的商品出口國,每年的出口額至少占據全球的10%,供應商的“失寵”將很大程度上影響中國經濟的整體發展。
盡管如此,許多中國的供應商依然在“是否綠化”的問題上猶豫不決,原因是多方面的。據道和環境與發展研究所主任葉維佳介紹,國際上興起綠色供應鏈的概念是在上世紀的90年代,而中國真正接觸到綠色供應鏈的思想還不過幾年,可以說還處在起步階段,所以不論是理念、資金和技術都比較欠缺,許多供應商本身“生存條件”就不好,更難有投身“綠色”的余力,這就需要包括政府、跨國企業、甚至NGO等各界對他們的通力支持。
面對未來,馬軍表示,中國不斷擴展的環境信息公開為在全球生產和采購中識別環境違規行為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而一個更加公開、參與式的環境治理模式有助于企業通過與NGO和社區合作實現污染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