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機:
- 13926082613
- 電話:
- 020-39280356
- 郵箱:
- sunhayl@foxmail.com
- 地址:
- 廣州白云區華邦物流園C區5-412
羅保銘在談到生態保護問題時強調,保護好海南的生態環境怎么強調、怎么為之付出都不為過。他認為,保護生態不僅是海南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海南為建設全國人民旅游度假、本島人民健康人居的四季花園而肩負的一份責任。
根據《海南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海南成為全國第一個生態示范省。海南生態省建設涉及四個方面:一是加快發展生態經濟,推行節約、環保、高效的經濟增長方式;二是開展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打造生態環境優勢;三是創建具有海南特色的優美人居環境,提供一流的生活質量;四是推進生態文化建設,在全社會營造愛護環境、保護環境、建設環境的良好風氣。目標是經過20年的努力,把海南建設成為具有良好熱帶生態系統、發達的生態經濟體系、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文化氛圍、一流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的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省份。
根據海南的省情,規劃綱要把全省劃分為“三圈一區”:海洋生態圈、海岸生態圈、沿海臺地生態圈和中部山地生態區,并明確了各圈區功能以及保護和發展的方向。中部山地生態區作為海南省的重要生態功能區進行保護;主要的開發建設集中在沿海臺地生態圈;東南部以生態旅游和熱帶高效農業為主;工業項目限定在西部幾個工業開發區內,保證產業發展特別是工業發展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
海南以生態立省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取得"雙贏"
海南省委書記羅保銘對記者說,中央對海南的生態保護非常重視,要求海南“堅持生態立省,堅持把建設生態文明、保護生態環境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位置,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全省上下也都認識到,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海南可持續發展的“命根子”。在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態的選擇中,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為保證“生態立省”的實施,海南省重點加大了環境保護法制建設力度。1999年2月,海南省人大二屆二次會議通過了《關于建設生態省的決定》,先后出臺了《海南省生態保護與建設評價暫行辦法》《海南生態省建設工作考核辦法(試行)》《關于低碳發展的若干意見》《海南省生態文明鄉鎮評定辦法》等十多個法律及政策規范性文件。
走新型工業發展之路
2007年12月30日下午,隨著一聲巨響,有著31年歷史、年產值過億元的三亞市華盛天涯水泥廠7座大型水泥立窯同時倒塌。至此,三亞市空氣質量的“頭號殺手”被徹底清除,這里空出的154畝土地將成為三亞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新校區。
早在1996年,海南省就提出“一省兩地”(新興工業省、熱帶高效農業基地和熱帶海島度假旅游勝地)的產業發展戰略。經過11年的努力,已經形成了油氣化工、汽車、林漿紙一體化等一批支撐海南長遠發展的新型工業體系。但在此期間,也先后建起了16家規模和節能減排不達標的水泥廠,破壞了資源,污染了環境。
今年3月,海南省出臺了“十一五”水泥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實施方案,對澄邁縣年生產能力只有10萬噸水泥的生產線實施了轉產,對三亞市年產30萬噸的生產線實行了拆除,對儋州市年產5萬噸的藍羊水泥廠、白沙縣年產16萬噸的凱達實業公司水泥生產線責令停產,還拆除了定安等市縣的8條落后水泥生產線。同時對東方、屯昌、昌江、保亭、瓊中等市縣的14條落后水泥生產線,制定出時間表,要求分別在2009年和2010年底前全部拆除。
解決生態和生存矛盾
和中國許多貧困山區一樣,海南中部山區遠離城市,有著良好的生態基礎,卻依然為生活和經濟發愁。率先實行“生態補償”的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為解決生態和生存的矛盾提供了一個成功范例。
2007年開始,昌江縣決定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從縣財政預算中撥出專款,對居住在霸王嶺周邊的3000多名王下鄉農民進行生態補償。生態補償標準參照農村低保標準發放,平均每人每月約33元。一位村民說:“我們祖祖輩輩都住在大山里,沒有柴燒就上山砍樹。自從政府給了補償金,有了生活保障,我們不會再上山亂砍樹了,要安心發展生態農業,配合政府建設生態文明。”
據介紹,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之后,海南省又緊緊圍繞“保增長、調結構、促發展”的總體要求,在控制污染物排放、控制城鎮污染、保障生態安全、改善人居環境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全省已建成25個污水處理項目,城鎮污水處理廠從原有的3個增加到目前的28個,全省城鎮無害化垃圾處理場從原來僅有的1家增加到目前的17家,全省城鎮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6%,建成22個人工濕地處理工程。通過生態補償政策,引導和保護天然林、海防林、紅樹林等重要生態系統,全省累計投入2億多元對中部山區各市縣實施財政轉移支付,促進了中部山區重要的原始熱帶雨林保護。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從2006年的10元/畝提高到2011年的17元/畝。全省累計使用沼氣農戶達35.25萬戶,占全省總農戶的33.57%。
海南建設生態省12年來,在生態環境質量持續保持全國領先水平的同時,產業結構不斷得到優化,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第一、二、三產業結構比例從1998年的35:21:44調整為2010年的26:28:46。全省生產總值從1998年的442.13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2052億元,年均增長12.8%。全省通過實施退耕還林、林權制度改革、生態保護、海防林建設等工程,森林面積從2005年的2827萬畝增加到3062萬畝,森林覆蓋率從5年前的55.6%提高到60.2%。全省天然林面積989萬畝,占全省陸地面積19.45%。
據海南省文明辦主任陳修演介紹,創建文明生態村,各市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創建模式,比如臨高縣松梅村選擇的是“沼氣+養豬+經濟作物”的“小庭院、大產業”模式,瓊海市邊溝村走的是“文明生態村+科技村”的路子等。如今,文明生態村已成為深受海內外游客歡迎的新興旅游點,先后有900多個團隊共6萬人次前往參觀旅游,其中來自日本、美國、泰國、新加坡等國的團隊有110多個,達1萬多人次。
海南還組織開展了文明生態集鎮、文明生態城市、綠色社區系列創建活動,使得城鄉人居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9年來,海南政府在城市污染治理方面投入50多億元,在工業污染防治方面投入70多億元,使全省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實現了環境污染物排放量的明顯削減。2006年工業化學耗氧量、粉塵排放量分別比1998年減少62%、64%;2006年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56%,比1998年提高了50個百分點。
監測數據顯示,海南省主要城鎮大氣環境都保持一級質量,水環境保持在良好水平。2006年全省80.7%的監測河段、82.4%的監測湖庫水質達到或優于國家地表水三類標準,近岸海域一、二類海水占82.2%。
通過9年的努力,海南的生態優勢已逐漸顯現,湛藍的天空、潔凈的海水、秀麗的山川,不僅使海南成為中國最適宜人居的勝地,也成為越來越多的海外游客向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