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機:
- 13926082613
- 電話:
- 020-39280356
- 郵箱:
- sunhayl@foxmail.com
- 地址:
- 廣州白云區華邦物流園C區5-412
中國經濟發展趨向熱點解讀-淡化GDP力促經濟轉型
經濟發展方式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實現轉變的關鍵在于,完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和完善財稅體制,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構建有利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微觀基礎。這就要求實施好自主創新戰略、結構調整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環境友好發展戰略和內外需均衡發展戰略。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成功必須不以GDP指標論英雄,還要看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結構優化、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環保等指標,以及人民群眾滿意度、幸福指數等指標,通過這些指標來檢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不足。
擴大內需
“要堅持擴大內需戰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調整優化投資結構,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
我國蘊藏著最大的市場需求和空間,國際金融危機使我國現行發展方式的體制性缺陷和結構性瓶頸進一步凸顯,長期以來形成的內需與外需、投資與消費的結構性失衡問題進一步凸顯。
世界經濟已進入增速減緩、結構轉型、雙重格局并存時期,這既對我國長期以來高度依賴出口的經濟結構和龐大的產能形成嚴峻挑戰,也對我國調整經濟結構、擴大內需形成了倒逼機制。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是擴大內需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擴大內需長效機制的核心在于收入分配,必須提高擴大內需長效機制收入分配、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而糧食、產品安全和消費環境改善等也是擴大消費的推手。
產業和區域發展
“要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主要涉及改造提升制造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加強現代能源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發展海洋經濟。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態……構筑區域經濟優勢互補、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發展格局。”“十二五”規劃為我國找到了啟動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兩大路徑:產業輪動和區域輪動。如果把產業輪動看成是立軸,把區域輪動看成是橫軸,那么產業和區域就構成中國未來立體式的發展框架,更能夠發現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機制。“十二五”是產業升級和產業轉移的關鍵時期,這一輪中國經濟的下滑雖然有國際環境的影響,實際上也有中國經濟內在的因素影響。所以,要啟動新一輪經濟增長,必須有一些新興先導產業帶動。
區域優勢互補應該發揮分工優勢,以往我們的區域發展同質化問題嚴重,像上海發展總部高端制造業和服務業,而一些中小型城市也按照這種思路發展,這不是有效的競爭。“十二五”時期就應該提倡差異化發展思路,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地域特點,就應該不同地區協同運轉,也就是像北京、上海、天津和廣州等大城市把高端的服務業和高端制造業的價值鏈配置到周邊的中小城市,形成一個完整的、分配有序的產業鏈。如何實現產業和區域整合并做強做大?現在我國的區域發展更多的還是行政行為,不是經濟行為,真正要實現跨區域的產業布局,就要打破區域的行政壁壘和區域同質化問題。
收入分配改革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相比“十一五”規劃建議中提到的城鄉居民收入普遍增加,此次增加了“較快”二字。“十二五”規劃更加強調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調整,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而不像“十一五”更側重經濟快速發展。
另外,將會更加關注民生,此次建議中稱“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明顯改善”,與“十一五”規劃建議相比,增加了“明顯”二字。但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對于一些壟斷行業與一般性行業之間的差距未能明晰,同時對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沒有實質性的突破,方案更多地強調政府的收入分配調節,而在整體改革思路上還有待突破。
主基調:淡化GDP 力促經濟轉型
近日審議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建議稿確定了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社會建設明顯加強,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抵御風險能力顯著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明顯改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更加牢固。
更加重視民生,更加重視社會目標,是十七屆五中全會為今后五年中國的發展定下的基本路徑。專家認為,這表明中國政府在未來五年的規劃中將淡化經濟目標,轉而強調社會目標,強調增長和分享的平衡。未來五年,為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主攻方向就在于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長期以來,中國經濟的增長主要是通過投資與外貿出口來實現,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內需占的比例一直較低。在經濟處于高速成長的初期,這種經濟發展格局不可避免,但要達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就應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經濟結構做出戰略性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