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機:
- 13926082613
- 電話:
- 020-39280356
- 郵箱:
- sunhayl@foxmail.com
- 地址:
- 廣州白云區華邦物流園C區5-412
鋼鐵物流專題研究:鋼鐵流通業要延伸產業鏈
自“十五”時期以來,我國鋼鐵流通業保持了高速增長,但在“十二五”期間其規模增速或將趨于平緩。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常務副會長何黎明日前出席在南京舉辦的第五屆中國鋼鐵貿易商大會時如是說。
今年是“十一五”規劃的最后一年,明年是“十二五”規劃的第一年。在兩個五年規劃交替之際,認真研判我國鋼鐵流通的發展趨勢,理清鋼鐵流通行業發展思路,對于“十二五”時期實現鋼鐵流通持續、較快、健康發展尤其重要。
何黎明表示,鋼貿企業要轉變發展方式,創新經營模式,必須適時了解和掌握未來我國鋼鐵流通行業發展的新趨勢,順應行業發展的新潮流,不斷調整企業的發展戰略,順勢而為,在轉變中求發展。何黎明就如何創新流通模式、轉變發展方式、實現鋼鐵流通又好又快發展做出闡釋。
早期的擴張態勢
眾所周知,生產資料流通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商品流通業,2009年銷售總額達27.7萬億元,是當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兩倍多;2010年上半年達17.1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22.7%,預計全年可實現31萬億元,增長15%左右。
而鋼鐵流通在我國生產資料流通中居于重要地位,近年來發展更為迅速,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
第一,我國鋼鐵流通規模的增長速度超過生產資料流通的平均增速。據記載,新中國成立當年,鋼產量只有15.8萬噸;“一五”計劃末的1957年,粗鋼產量超過500萬噸;1986年超過5000萬噸,1996年超過1億噸,2003年超過2億噸,2005年超過3億噸,2006年超過4億噸,2008年突破5億噸,2009年為5.68億噸。今年1~8月份已達4.26億噸,同比增長15.3%,預計今年全年將達到6.3億噸。我國鋼材市場供需率一般在1個百分點以內,2009年我國鋼材流通規模接近7億噸,2010年鋼材流通規模將超過7億噸,其中銷售額在所有大宗商品流通中位居前列。
第二,鋼鐵需求持續旺盛。2009年,我國粗鋼消費量達5.7億噸,比2005年增加近7成,2005~2009年平均增長13.9%;鋼材銷量6.8億噸,比2005年增加近8成,平均增長15.8%;鐵礦石銷量12億噸,比2005年增加8成,平均增長16.2%;生鐵消費量5.3億噸,比2005年增加近7成,平均增長13.8%。
第三,從2000年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鋼鐵產量的快速增長,鋼鐵流通企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據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和相關統計資料顯示,2008年,全國從事鋼鐵產品批發貿易的法人企業有8萬多家,從業人員70多萬人,年銷售鋼鐵產品金額達5萬億元。年銷售額在億元以上的鋼鐵產品現貨交易市場達200多家,推出攤位8萬多個,年交易金額超過1萬億元。◆ (下轉A6版
第四,1996年,我國成為世界上繼美國、日本、前蘇聯之后第四個鋼鐵產量上億噸的國家,位居世界第一,占世界的比重也上升至13.4%。此后,我國一直穩居世界第一產鋼大國的位置,占世界鋼產量的比重逐年提高。2008年,我國粗鋼產量超過位居第2位到第8位國家粗鋼產量的總和,鋼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37.6%;2009年粗鋼產量連續15年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產量的46.6%。隨著鋼鐵生產和流通規模的快速擴張,鋼鐵產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貢獻越來越突出。1949年,鋼鐵工業總產值0.8億元,占當年全社會總產值的0.1%。2007年,規模以上鋼鐵企業實現總產值已經超過3萬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9007億元,占全國GDP的3.6%。
第五,大型流通企業是行業發展的領軍者。其中,比較突出的是中鋼集團等幾個龍頭企業,在全國起到了領頭與表率作用。據統計,以中鋼集團公司等為代表的五家大型流通企業,其年銷售收入增幅遠超過行業平均水平,且從2005年以來其增長速度有加快的趨向。中國中鋼、五礦、浙江物產、天津物資集團、中國鐵路物資等五家企業銷售額超千億元。
此外,不難看到,鋼鐵流通企業中民營企業所占比例在95%以上,雖然其中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年均銷售規模僅為幾萬噸至幾十萬噸,但其銷售總量占行業銷售總額的80%左右,并且出現了像西本新干線(現已同中國鐵路物資建立戰略重組)、廣東歐浦、上海舜業等這樣的大型鋼鐵流通企業。
再現行業老問題
多年來,我國鋼鐵流通雖然發展很快,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何黎明認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行業集中度仍然較低。目前全國各類鋼鐵流通商超過15萬家,年營業收入億元以上的法人企業不到5%,年營業收入500萬元以下的法人企業占60%以上。年銷售能力達到1000萬噸的企業只有四家,絕大多數企業鋼材銷售量在10萬噸以下。而國內鋼廠產量超過1000萬噸的有9家,寶鋼和河北鋼鐵集團均超過3000萬噸。與鋼鐵生產企業相比,鋼鐵流通企業在資源掌控、定價話語權上卻處于弱勢地位。
第二,市場建設亟待規范。我國一直沒有鋼材交易市場發展規劃,少數地方政府和企業在沒有經過詳細調研和科學論證的情況下,盲目投建鋼材交易市場和鋼鐵物流園區,有的地方政府為了提高政績,成為“賣地政府”。一些房地產商或投機商借國家《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和《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出臺之機,以建鋼材市場之名,進行圈地、開發房地產之實;還有的借辦鋼鐵物流園的名義,對項目進行包裝,目的是上市圈錢,或融資貸款用于炒房、炒股、炒期貨。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調研,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個別不到二百公里的沿江地帶,居然興建了幾百個批發市場,有的鋼材市場開辦至今沒有一噸交易。這種狀況不僅浪費寶貴的土地資源,搞亂正常的市場秩序,還有可能威脅金融安全。
第三,行業自律要加強。近年來,不少鋼鐵流通企業從相互壓價競爭轉變為合作共贏,但仍有一些企業不能抱團,市場一有風吹草動,就大打價格戰,自相殘殺。還有極少數企業不講信用,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缺斤短量,坑害消費者。中國金屬材料流通協會在會員內部積極推行《中國金屬材料流通協會會員公約》和《中國金屬材料流通行業誠信服務活動》,并且打算在此基礎上制定《行業公約》,這是加強行業自律的有力舉措,希望廣大鋼鐵流通企業積極參與,以進一步提高鋼鐵流通領域的誠信水平,提升鋼鐵流通業整體形象。
第四,現代流通水平不高。我國鋼鐵行業長期以來“重生產、輕流通”,對生產領域的各個環節和企業內部管理比較重視,但是對生產領域以外的倉儲、代理、加工、配送等物流環節重視不夠,加上由于歷史原因形成的運輸、倉儲等物流環節缺乏有效銜接,導致鋼鐵流通效率低下。近年來,鋼鐵流通領域的現代物流發展迅速,基礎設施和裝備條件比以前有較大改善,但與歐美日等鋼鐵強國相比,我們距離現代流通仍存在較大差距。
第五,體制性約束制約發展。目前以生產稅為主體稅的財稅體制,導致國內市場分割,鋼鐵流通企業跨地區經營困難,難以成長為全國性、網絡化的現代流通企業。加上企業在創新發展、產業升級方面享受不到與高科技企業同等的待遇,缺乏稅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致使全行業升級創新緩慢,不利于與其他社會體系的同步發展。
產業發展新趨勢
另外,近年來制造業和流通業相互滲透,產業界限也越來越模糊。鋼鐵生產企業向流通領域延伸,提高直銷比例,分享流通利潤;流通企業通過向上游延伸,以穩定和保障資源供應,提高渠道控制力和市場話語權。就此,何黎明著重提出五點建議:
第一,鋼鐵流通規模增速將趨于平緩。我國鋼鐵流通規模自“十五”時期以來一直保持高速增長態勢,但是在“十二五”期間將趨于平緩。
首先,進入本世紀,我國的各項基礎建設均已過了投資的高峰期,基礎建設將逐步進入正常發展軌道;其次,未來的發展要遵循協調性、可持續性,對于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將受到遏制;最后,鐵礦石、焦炭的等原料價格的漲價,會使得鋼鐵行業的成本居高不下,低成本優勢逐漸削弱,規模擴張空間有限。
第二,鋼鐵流通秩序正逐步得到規范。鋼鐵流通是市場競爭比較充分的行業,也正因為如此,目前市場秩序有待規范,具體表現為:沒有行業準入門檻、企業魚龍混雜、假冒偽劣時有發生,工商利益關系失衡等。
隨著政府部門和行業組織的關注,流通秩序將趨于好轉。2008年3月,《金屬材料交易市場管理技術規范》開始實施;2010年商務部國內貿易行業標準項目計劃中列入了三個有關鋼鐵流通的行業標準:《鋼材流通企業經營規范及分級評定》、《金屬材料電子商務平臺建設規范》、《鋼材物流加工配送中心建設管理規范》。這些標準將對行業準入、信息平臺建設、經營秩序等發揮一定的規范作用。
第三,生產與流通產業互相延伸,工商關系從博弈走向聯合。鋼鐵生產企業與流通企業經常出現利益沖突,對雙方都造成了傷害。經過金融危機之后很多生產企業與流通企業都認識到,只考慮單方面利益是行不通的,應該從博弈走向聯合,結合利益共同體,才能提高雙方的市場競爭力、風險抵抗力和企業盈利水平。
第四,電子商務可能改變鋼鐵流通格局。首先,電子商務打破我國鋼鐵流通企業以自己為圓心,在數十或數百公里范圍內的經營模式。并打破區域界限,使得用戶選擇商品的余地更大。
與此同時,流通企業也將面臨更大范圍的市場競爭壓力。值得提到的是,鋼材電子商務對傳統物流的沖擊,電子商務使信息公開化,價格更加透明,地區差價變小;使生產、流通、到終端用戶的供應鏈變短,成本降低,流通效率提高;第三方物流將成為電子商務的強有力支撐,流通企業自辦物流的經營模式將受到沖擊。
第五,流通企業轉變經營方式方能生存。面對利潤壓縮困局,鋼貿流通企業應積極發展流通加工、物流配送以及各種個性化的增值服務,通過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來增加企業效益。甚至一些大型流通企業可以圍繞主業,進入生產領域、生活消費品領域,擴寬企業發展空間等。
創新鋼鐵流通模式
發達國家的鋼鐵流通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美國產供銷一體化的模式;二是日本流通高度社會化的綜合商社模式。我國幅員遼闊,與美國相像,但購物習慣與頻度與日本相似,這就決定了我國不能照搬外國的鋼鐵流通模式,必須根據中國國情,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鋼鐵流通企業發展新路。
為加快構建統一開放、服務高效、競爭有序、綠色低碳的鋼鐵物流體系,實現鋼鐵流通的專業化、社會化、現代化和國際化。何黎明提出了以下幾項工作:
第一,完善政策體系,加強行業管理。鋼鐵流通業的政策體系主要包括:規范市場流通秩序、流通企業經營行為的法規制度,促進流通現代化的扶持政策,規范工商關系的政策機制,以及鋼鐵流通標準體系建設等。行業管理方面:建立健全鋼鐵流通統計體系、市場監測體系與市場預警機制,加強產業損害預警工作。
第二,發展現代物流,實現產業升級。現代物流是鋼鐵流通業的短板,要大力發展。現階段,主要是積極發展物流配送、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加快實現鋼鐵流通由傳統流通業向現代流通業的轉型。
第三,做大做強企業,提高產業集中度。鋼鐵流通業要發展與提升,關鍵是提高集約化、規模化程度,發揮龍頭企業的示范和引領作用。要積極推動企業進行戰略重組、資源整合,形成一批主業規模突出、核心競爭力強、市場影響力大的大型鋼鐵流通企業。
第四,集聚流通功能,提升批發市場。鋼材批發市場的改造提升,主要抓三個方面:一是完善、集聚流通功能、重點提高其倉儲、運輸、加工、配送、融資、展銷、信息等配套服務能力;二是改造提升傳統批發業態,積極發展代理、連鎖等新型業態;三是注重引進大型流通企業、生產企業入市,使批發市場成為大批發商的孵化器。
第五,構建供應鏈,延伸產業鏈。鋼鐵流通業要提高服務制造業的能力,必須改變傳統經營模式。要主動與制造業建立戰略聯盟,構建供應鏈,將市場交易關系轉化為風險共擔、合作雙贏關系。要圍繞主業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切實提高流通企業的盈利能力、發展能力。
第六,加強理論研究,重視人才培養。我國生產資料流通理論研究自2001年政府機構改革后,基本上處于停滯不前狀態。缺少了理論的指導,從長遠來看,不利于生產資料流通的發展。為此,包括鋼鐵流通在內的大宗商品流通的理論研究工作亟待加強。與此同時,要重視人才隊伍的建設。要改革專業人才培養管理體制,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工作,建立專業人才資質認證制度,重點培養、引進和使用科研型、技能型人才,為鋼鐵流通等大宗商品流通的現代化提供人才保障。
可以說,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實現我國鋼鐵流通又快又好發展,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何黎明最后強調,要堅持深化改革,堅持創新驅動,調結構、轉方式、促發展、爭取鋼鐵流通在“十二五”時期實現新跨越,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新貢獻。


